又是这部爆了

时间:2024-12-30 18:09:00阅读:876
今晚聊大家都在等的,正在热映的国产片:《误杀3》一、聊《误杀3》,要聊缺点,避不开两部片,一部是《重生》,一部是《消失的她》。因为这三部真的有相似之处,故事和结构跟烂片《重生》类似,都是官民对立(这实
  • 消失的她
  • 朱一龙 倪妮 文咏珊 杜江 黄子琪 祝海钰 张诣文含 于诚群
又是这部爆了
又是这部爆了
6/7

今晚聊大家都在等的,正在热映的国产片:

误杀3》

一、

聊《误杀3》,要聊缺点,避不开两部片,一部是《重生》,一部是《消失的她》。

因为这三部真的有相似之处,故事和结构跟烂片《重生》类似,都是官民对立(这实际也是《误杀》系列每一部的主题),权力和贪欲膨胀,罪恶频发,受害者家属联手做局复仇。布局和反转的手法又跟《消失的她》很像,受害者之一引主角入局,全程演戏,只为让主角开口说出真相。

整个《误杀》系列都是父亲救女儿,都在东南亚,都注重不断的反转,反转也有时候过分粗暴。

这些相似的存在,自然一开始就削弱了不少悬疑感。

当然这也不至于是抄袭,《误杀3》和《重生》立项的时间差不多,故事细节也都不同,这种结构无数电影用过,包括《消失的她》也是陈思诚自己的片子,更谈不上抄。

我们只是想说,这种像,更多来自于缺乏新意,属于大家都往最容易想到的地方去写剧本,最后就撞了,这也是电影最大的缺点——悬疑手法和结构的“标准化”“模版化”,让你一眼就看得出来这是陈思诚出品的电影。

主题的类似让你对共情门槛也变高了,毕竟谁能一次又一次对同一个主题有感觉?

不过这也不意味着《误杀3》和《重生》一样到烂片的程度,不管是单独看还是对比看,前者都比后者好多了,尤其是对人物的写法,这次是比《误杀2》进步很多的。

《误杀3》在一个相似的故事里,他几乎把《重生》犯的错都规避了,更像是一部对《重生》这个故事更成熟的拍法的示范。

这也是他缺点的一体两面,毕竟流水线产品的标准化作业,同时也意味着不容易出错,是经验和目的导向的创作。

值回票价吗?那就看你能不能接受这种不出错的流水线和标准化了。

————剧透线————

二、

我们经常说,陈思诚是中国电影最成功的产品经理,这话在这部《误杀3》里同样有效。

他非常敏锐的察觉到,不管是自己前几部还有其他作品里,以暴制暴的复仇套路固然大家不讨厌,可也实在是看太多了,太容易腻了,看点不能够再简单押在表面的暴力这里,而要放回文戏上面,

所以到了这部,他让肖央这个角色最终传递的是人性的模糊,混沌,摇摆不定也不可定。这支撑起了观众对最后真相的好奇。

所以看似故事不新,反转也并不算难猜——亿万富豪郑炳睿(肖央饰)的女儿被绑后,郑炳睿被迫按照绑匪的要求,去从前待过的福利院和仓库,故地重游,最后揭露绑架案跟数年前的619爆炸案相关,郑炳睿和安全署长都牵涉其中,爆炸案受害者的家属想要讨回真相。

但观众还是会好奇,原因就在于这里面最“不对劲”,但又能被归纳为“情理之中”的地方,都在人物这里。

比如郑炳睿一开始的形象是一个爱女如命的父亲,愿意为了孩子不惜代价,不惜危险,但在绑匪要求答题的时候,郑炳睿听出了问题跟自己过往有关,回答就会暴露部分自我,会犹豫,在最后一个问题上,他拖到了最后一秒才回答。

绑匪要求他将陌生孩子带过去,跟他的女儿作人质交换的时候,郑炳睿第一反应不是答应,也不是拒绝,而是把跟绑匪对话的手机一扔,大喊“我不玩了”。

这两处处理一举多得,既体现了人性幽微的一面,又提升了剧情的刺激度,让故事自然往更残酷血腥的方向发展。

最终得出了几乎是救了这个片子的那个高潮——郑炳睿在两个炸弹遥控器中,选择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那个。

他的良知跟情感一样有限,尤其在生死面前,也正是这种逼到尽头的有限,在那一瞬间,最大程度地抵达了真实。

最终,他之前爱女儿是真的,但他最爱自己也是真的,两点在一个角色身上同时完成了。

人与人之间也不是谁对谁复仇,谁亏欠谁如此简单,而是暂时性的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关系,二者不断发生轮换。

郑炳睿最早是受害者,被拐卖成为孤儿,而为了自保和更有安全感地活下去,他选择参与施害的链条,成为了延续犯罪行为的加害者。

而被他所害的孩子的家属,借助这次表演性质的布局,“绑架”孩子,将郑炳睿重新放在精神受害的位置上,经历寻找和目睹孩子“受创”之痛。

安全署署长也是如此,他作为拐卖儿童链条的受益者和包庇者,是显而易见的加害者,但家属对他孩子的“绑架”,也同步颠覆了他的身份,他被迫和家属曾经的遭遇一样,面临失亲。

这种在犯罪边缘徘徊的非常规关系,能得以成立,且显得合情理而非戏剧化,背后原因自然指向了高官权力的失控,政府公信力的坍塌。

三、

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。

上一部反转都靠闪回的问题,这部虽然依旧还有,但是做了一个新方法去改正——让所有主观视角都不可信。

拿郑炳睿的结尾来说,他知道最后大势已去,注定要失去所拥有的一切,才讲出了关于619案的最后一版答案,说孩子的死实际是意外。

但即使如此,也并不可信,因为导演在视听上用的是主观回忆视角,作为署长的对接人,只有他知道全部的真相。

这样的设计,跟前面他看孩子的表演时,听闻章鱼爱子的隐喻,说章鱼生下孩子后,都会离开孩子,甚至付出生命,孩子还在自己和老师手腕上盖了章鱼的章,以及他热衷于做慈善和礼佛,对比出了很深的讥讽。

这也联系到了电影另一个设计,郑炳睿跟执意复仇的警察张景贤,以及失去孩子的家属们,形成了一组对照。

郑炳睿被迫成为孤儿,每天活得胆战心惊,张景贤怀孕的妻子身为警察,想要找出案件真相,结果被署长暗杀,张景贤日日做与妻儿有关的噩梦,别的受害者也难以从失亲的情绪里走出,某种意义上,他们都曾经历漫长的黑暗和绝望。

但同在无光的世界里,他们的选择却截然不同。郑炳睿选择从认知上掩耳盗铃,以受害者的身份掩饰自己的过错,假意对罪恶视而不见,并用礼佛的方式,迎接自认为的新生。

而警察以及家属们,选择坚持朴素的公正观念,找出真相,给孩子们一个交代,让做错的人得到惩罚。

就像郑炳睿说的,他认为眼前的人间就是地狱,而选择复仇的人们,所做的一切,正是对这句话的回应:人间是人间,不应该是地狱。

相关资讯

评论

  • 评论加载中...